世人皆知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却鲜有人知在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背后,竟然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核威胁往事。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为了保住这块远东的"摇钱树",竟然萌生了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疯狂念头。更令人震惊的是,作为"特殊关系"的盟友,美国非但没有劝阻,反而对此表示支持。究竟是怎样的利益,能让这两个西方大国如此不顾国际道义?为何英国最终放弃了这个疯狂的计划?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中国又是如何化解这场潜在的核危机的呢?
世人皆知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却不知这弹丸之地竟成了大英帝国最后的"摇钱树"。要说这香港的发家史,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
那时的香港,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年间,这里就变成了远东的"明珠"?这一切的变化,还得从一批特殊的"移民"说起。
1949年,内地局势动荡,不少富商、资本家携家带口,举家迁往香港。这些人啊,有钱有技术,在香港一落脚,就开始大展拳脚。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一股创业的热潮。
就拿当时香港最大的纺织厂老板张国荣来说。这位张老板,原本在上海开了家不小的纺织厂。来到香港后,他看准了机会,一口气买下了十几台最先进的纺织机。不到两年,他的工厂就成了香港最大的纺织厂,产品远销欧美。
还有李锦记酱油的创始人李锦裳。这位李老板原本在广东开酱园,来到香港后,他把祖传的酱油配方改良了一番,很快就打开了市场。现在,谁不知道李锦记酱油?可那时候,它还只是香港一家小作坊里飘出的香味呢。
这些商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一种精神。他们日夜操劳,勤俭持家,很快就在香港站稳了脚跟。英国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心想:"这些中国人,还真是会做生意啊!"
于是,英国人也开始对香港另眼相看了。他们开始大力投资香港的基础设施。修路、铺桥、建港口,样样不落下。1962年,香港的启德机场竣工,一下子就成了亚洲最大的机场之一。
这一切的变化,让香港的经济如同坐了火箭一般腾飞。到了60年代中期,香港的GDP增长率年年超过10%,成了名副其实的"亚洲四小龙"之首。
英国人乐得合不拢嘴。他们发现,这个小小的殖民地,每年为英国创造的利润,竟然占到了英国全年利润的10%以上!要知道,当时的英国可还是日不落帝国呢,光是殖民地就有几十个。可这么多殖民地加起来,都比不上香港一个地方赚钱。
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兴奋地说:"先生们,我们在远东有一棵摇钱树,它的名字叫香港!"
可是,英国人也开始担心起来。他们了解,按照《南京条约》的规定,香港岛是永久割让给英国的,但九龙半岛和新界可是有租期的。到了1997年,这一些地方就要还给中国了。
英国外交部长劳埃德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写道:"如果失去香港,对英国的经济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保住香港,哪怕是使用一些非常手段。"
这个"非常手段"是什么呢?英国人开始盘算起来。他们想到了一个疯狂的主意:如果中国要收回香港,那就用核武器威胁中国!
就在英国人为香港的未来忧心忡忡的时候,另一边的中国领导人却在为收复香港做着长远的打算。毛主席曾经说过:"香港问题,要从长计议。现在不急于收回,将来总是要收回的。"
这句话,让英国人更加坐立不安。他们开始加紧制定各种应对方案,其中就包括了那个疯狂的核打击计划。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滚动的。英国人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精心培育的这棵"摇钱树",终究是要回到中国的怀抱。而那个疯狂的核打击计划,也终究成了历史的尘埃...
世人皆知英国曾是世界霸主,却不知他们为了一个小小的香港,竟然做出了如此疯狂的决定。要说这核威胁的酝酿,还得从1957年说起。
那一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报告。这份报告是由英国驻香港总督葛量洪亲自撰写的,内容却让麦克米伦大吃一惊。
报告中写道:"中国大陆正在快速地发展,他们可能会提前要求收回香港。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最坏的打算。"
麦克米伦看完报告,立即召集了一个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外交大臣、国防大臣和情报部门的负责人。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天,最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制定一个针对中国的核打击计划。
这个计划的代号叫"东方之盾"。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如果中国强行收回香港,英国将对中国发动核打击。
计划一出,立即引起了英国高层的激烈争论。有的人觉得这太疯狂了,可能会引发世界大战。但也有人支持这个计划,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震慑中国。
最后,麦克米伦拍板定了这个计划。他对大家说:"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知道,如果他们敢动香港,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就这样,一个疯狂的计划开始了酝酿。英国开始在亚洲地区部署核武器。他们选择的地点是新加坡。
1958年,英国在新加坡的丁加机场悄悄地开始了一项秘密工程。表面上,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机场扩建。但实际上,英国人在机场地下修建了一个巨大的地下仓库,用来存放核武器。
这个仓库建得异常牢固,墙壁厚达3米,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仓库内部安装了最先进的温控系统,保证核武器处于最佳状态。
同时,英国还在丁加机场部署了一支特殊的空军部队。这支部队的飞行员都经过特殊训练,能够驾驶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他们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起飞执行任务。
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亲自视察了丁加机场。他站在跑道上,看着停在那里的轰炸机,对身边的将军说:"这就是我们的王牌,足以让任何敌人胆寒。"
然而,英国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这些秘密行动早已被中国的情报人员发现了。1961年,一位名叫李健的中国情报员成功潜入了丁加机场,拍摄了大量照片,并绘制了详细的机场地下设施图纸。
这些情报很快就送到了北京。当毛主席看到这些情报时,他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我们一定要加快的研制。"
就在英国人忙着部署核武器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正在戈壁滩上日夜奋战,为了研制出中国自己的。
1964年10月16日,一声巨响震动了整个罗布泊。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了!当这一条消息传到伦敦时,英国高层顿时陷入了恐慌。他们突然意识到,他们的核威胁可能已经失去了作用。
英国国防大臣赫利在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中国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我们的'东方之盾'计划要重新评估。"
就这样,一个本来用来威胁中国的计划,反而成了英国人的心病。他们开始意识到,在核武器面前,任何威胁都可能变成双刃剑。
然而,这只是核威胁故事的开始。接下来,美国的态度将给这一个故事带来新的转折...
世人皆知美国和英国是"特殊关系",却不知在这场针对中国的核威胁中,美国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要说这美国的态度,还得从1962年的一次秘密会谈说起。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英国海军上将蒙特巴顿乘坐专机来到了华盛顿。表面上,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交流访问。但实际上,蒙特巴顿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讨论英国的"东方之盾"计划。
在五角大楼的一间秘密会议室里,蒙特巴顿见到了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安德森。两人寒暄过后,蒙特巴顿开门见山地说:"安德森将军,我们有个计划,需要美国的支持。"
接下来,蒙特巴顿详细阐述了英国的核打击计划。他说:"如果中国强行收回香港,我们将不得已采取极端措施。我们大家都希望美国能够在必要时提供支持。"
安德森听完后,并没有立即表态。他说:"这是一个重大决定,我需要向总统汇报。"
三天后,美国总统肯尼迪召开了一次闭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中央情报局局长麦康。会议讨论的唯一议题就是:是否支持英国的核打击计划。
会议进行得异常激烈。麦克纳马拉认为,支持英国的计划可能会引发世界大战。但腊斯克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这是遏制中国扩张的好机会。
最后,肯尼迪做出了决定。他说:"我们要支持英国,但不能公开。我们大家可以提供情报和后勤支持,但不直接参与军事行动。"
这个决定很快通过外交渠道传达给了英国。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收到消息后大为振奋,他在日记中写道:"美国的支持让我们的计划更有把握了。"
随后,美英两国开始了一系列秘密合作。美国中央情报局派遣了一组专家,协助英国完善核打击计划。同时,美国还向英国提供了最新的卫星情报,帮助英国更精确地锁定可能的打击目标。
1963年,美国海军派出了一支特殊的舰队,悄悄驶入了南中国海。这支舰队的任务是在必要时为英国的核打击行动提供掩护。
美国的支持给了英国极大的信心。英国国防大臣桑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有了美国的支持,我们的'东方之盾'计划将更加可靠。"
然而,美国的支持并非无条件的。他们要求英国在执行计划时必须事先通知美国,并且不得将美国卷入直接冲突。
1964年,美国驻英大使布鲁斯在一份秘密电报中写道:"我们支持英国的计划,但一定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咱们不可以让世界认为这是美国主导的行动。"
美国的这种态度让英国感到些许不安。英国外交部长霍姆在一次私下谈话中说:"美国人总是这样,想要利益但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
尽管如此,英美两国的合作仍在继续。1965年,两国的情报部门联合组建了一个代号为"远东之眼"的特别小组,专门负责监视中国的动向。
这个小组的成员来自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他们使用最先进的侦查设备,24小时监控着中国的一举一动。
然而,就在英美两国密谋核打击计划的时候,国际局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场始料未及的危机,即将彻底改变这个计划的走向...
世人皆知古巴导弹危机震惊了全世界,却不知这场危机竟然成了扭转英国核打击计划的关键转折点。要说这意外因素的影响,还得从1962年10月16日说起。
那一天,美国总统肯尼迪接到了一个紧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美国的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拍摄到了疑似苏联中程导弹发射基地的照片。这一条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白宫。
肯尼迪立即召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了长达13天的危机处理。在这13天里,世界仿佛悬在了核战争的边缘。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在加勒比海域对峙,双方的战略轰炸机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起飞执行核打击任务。
就在全世界都在为可能爆发的核战争而惶恐不安的时候,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他在日记中写道:"这场危机让我们正真看到了核战争的可怕后果。我们的'东方之盾'计划是否还应该继续?"
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以苏联撤走导弹、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而和平解决。但这场危机却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意识到,核战争不是一场可以轻易玩弄的游戏,它可能带来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
1963年8月5日,美国、英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这份条约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虽然地下核试验仍被允许,但这无疑是核裁军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英国外交部长霍姆在签字仪式上说:"这份条约标志着人类迈出了远离核战争威胁的第一步。"
就在全世界都在为核裁军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却传来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罗布泊成功引爆了第一颗。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英国人的头上。英国国防大臣桑兹在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中国慢慢的变成了核国家,我们的'东方之盾'计划需要彻底重新评估。"
中国成功研制,不仅打破了核大国的垄断,也彻底改变了亚洲的战略格局。英国人突然意识到,他们的核威胁可能已经失去了作用。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核武器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转变。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所有国家停止核武器试验。世界各国的反核声音慢慢的升高,核裁军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英国国内,反核声音也慢慢变得响亮。1965年2月,伦敦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核。的领袖、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演讲中说:"核武器不是保护和平的盾牌,而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场给英国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一定要重新考虑我们的核政策。公众的反对声音不可以忽视。"
就在英国政府内部就核政策争论不休的时候,远在东方的中国却在加紧核武器的研发。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带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核反击能力。
这个消息传到伦敦,英国高层顿时陷入了沉默。英国国防部长希利在一份绝密报告中写道:"中国的核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一定要承认,'东方之盾'计划在战略上已经失去了意义。"
就这样,一系列意外因素的出现,让英国的核打击计划陷入了困境。古巴导弹危机让世界认识到了核战争的可怕,国际社会对核武器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而中国核能力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更是让英国的计划失去了威慑力。
世人皆知英国最终放弃了对中国的核威胁,却不知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要说这核打击计划的流产,还得从1967年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说起。
那天晚上,英国首相威尔逊正在唐宁街10号加班。突然,他的私人秘书匆匆闯入,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新加坡的急电。威尔逊打开电报,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原来,就在当天下午,新加坡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者包围了英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高呼"英国人滚出去"的口号。更令人震惊的是,者中有人喊出了"我们大家都知道你们在这里藏了核弹"的口号。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英国政府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他们苦心经营多年的核武器秘密基地,竟然被人发现了!
第二天一早,威尔逊就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国防大臣希利在会上说:"我们一定要立即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英国政府连夜制定了一个紧急撤离计划。他们决定在一周之内,将存放在新加坡的所有核武器秘密运回英国。
这个计划的代号叫"午夜快车"。为了避人耳目,英国空军动用了多架大型运输机,伪装成普通的货运航班,连续多天在深夜时分往返于新加坡和英国之间。
就这样,在短短一周之内,英国成功地将所有核武器撤离了新加坡。当最后一架运输机安全降落在英国时,威尔逊长舒了一口气。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行动,但我们成功了。"
然而,英国政府的麻烦远没结束。新加坡事件很快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开始质疑英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
1968年1月,英国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宣布在1971年之前从"苏伊士以东"地区撤出所有军事力量。这个决定实际上宣告了英国"东方之盾"计划的彻底失败。
与此同时,反殖民主义浪潮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高涨。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一个接一个地宣布独立。1967年,亚丁脱离英国统治,成立了南也门。1968年,毛里求斯宣布独立。1970年,斐济和汤加也相继独立。
面对这样的形势,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的香港政策。1967年,英国外交大臣布朗在一份绝密备忘录中写道:"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长期保留香港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开始为香港的未来做准备。"
就在英国政府为香港的未来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的国际地位却在不断的提高。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面对这样的局面,英国政府终于意识到,他们那个疯狂的核打击计划已经彻底失去了意义。1972年,英国首相希思访问北京,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虽然双方没有直接讨论香港问题,但这次访问无疑为日后香港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正式开启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双方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的安排。
当年那个疯狂的核打击计划,如今已成为历史的尘埃。1997年7月1日,当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怀抱的那一刻,谁还会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然而,历史永远都不可能忘记。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核武器面前,任何威胁都有几率会成为双刃剑。它也告诉我们,和平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
当我们回首往事,看着繁华的香港,谁能想到在这座城市的背后,曾经隐藏着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