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十二分队队长闫思哲,主要负责大兴国际机场红线范围内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在她的日常工作中,没有惊心动魄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对蓝天的执着,对家乡的热忱,对环保事业的赤诚热爱。
2023年盛夏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闫思哲和同事们完成了机坪内污染源排查工作,正准备归队时,“哔、哔”手机短信推送来区应急部门提醒。“今天晚上又有大到暴雨。”闫思哲跟同事念叨了一句。
“队长,你看!”顺着同事手指的方向,闫思哲定睛看过去,只见机坪一个角落里,大大小小堆放着十几个废油桶。走近了,他们发现其中几个油桶不进行密封处理,底部也没有防渗,油桶里面杂乱地堆放着废油料罐、沾染物等常见车辆维修相关危险废物。“涉嫌危险废物露天存放。”闫思哲脑子里立即闪过这个初步判断结论。
在完成现场调查取证后,闫思哲带领队员们有条不紊地指导该单位将危险废物安全暂存,并再三叮嘱他们务必及时转运。在返回的路上,同事们纷纷讨论着案情,心有余悸地说道:“真险啊,要是没及时有效地发现,晚上要是下暴雨,这些危险废物被冲刷渗透出来,后果不堪设想。”然而,闫思哲却沉默不语地望着窗外。她心中满是感慨,想不到部分单位的环保意识竟然还停留在如此薄弱的水平。这件事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她深知,当前部分监管对象在生态环境法律和法规知识方面存在比较匮乏的现状。于是,闫思哲和同事们迅速行动起来,立即着手开展机场生态环境普法工作,决心从源头上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为守护这片蓝天净土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帮就要帮到底。为了全面进行普法宣传工作,闫思哲带领队员们根据辖区污染源特点进行了分类,并将餐饮油烟、机械尾气、危险废物等主要污染源类型作为企业普法的重点,同时开班培训对公司进行帮扶指导。“第一步必须唤醒大家的法律意识。”这是闫思哲当时的第一想法。然而,起初,个别企业工作人员还对普法工作认识不到位,不愿意来参加培训。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闫思哲没有退缩,亲自走访辖区内的几家大规模的公司,与企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耐心讲解生态环境法律和法规的重要性,分析不遵守法律和法规可能带来的难以处理的后果,以及合规经营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通过她的努力,企业工作人员慢慢地认识到普法培训的重要性,开始热情参加其中。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普法宣传教育培训在大兴国际机场全面展开。三轮培训如浪潮般一波接一波,覆盖了78家企业,为企业送去生态环境法律和法规的“及时雨”。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培训结束后,许多企业纷纷打来电话,表示虽然对共性理论有所理解,但针对自身企业的详细情况,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走,咱们一家一家转!”闫思哲当机立断。为了真正帮到点子上,帮在关键处,确保工作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她带领全队开启了机场红线范围内企业的“地毯式”现场指导。为帮助企业解决个性问题,队员们一条街一条街走,一家公司一家公司转,一个工地一个工地查,帮助131家企业全面摸排环境隐患,及时解决整改问题70余个。
为了持续推进普法宣传,抓好企业帮扶指导,规范提升工作,闫思哲还想出了三个“硬”招,探索建立了“普法宣传+现场指导+监测执法”的监管服务模式,获得了机场各方的认可与好评,收到了企业赠予的感谢信和锦旗。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辖区8家企业成功申报成为了大兴区星级绿色信用示范企业。
“执法证”就是“普法证”。闫思哲深刻认识到,现场向企业送法律、送服务,主动消除执法过程与社会企业间的隔阂,是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的生动实践,更能让每一次执法行动都成为与企业的法治良性互动。她说,当“谁执法谁普法”照进现实,成为最好的社会实践,法律的信仰定会浸润人心,法律的力量一定会与我们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