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三年站排头 实现新突破”2025年吉林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市生态环境局专场。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1月~7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6天,同比增加14天;19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9.5%,县级及以上城市在用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市生态环境局强化举措推进“六大战役”,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打好蓝天保卫战,创新建立污染天气应急预响应机制并得到全省推广,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五源同治”,45个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已基本完成,4个水泥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提前完成,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企业整改率达到100%,65蒸吨/小时之后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8台,216个工业扬尘污染源点位全部纳入监管,深度推进秸秆残茬计划烧除管理。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四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成立市级水质波动报警快速分析专班,构建快速反应机制。精准推进鳌龙河整治,增设25套“电子河长”实时监控。分时段精准管控水质,特别是对松花江城区干流沿线个排污口开展飞行排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源头防控+修复治理,开展受污染耕地整治,加强重点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推进地下水防控升级,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打好城乡环境战,持续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三年行动,新增完成167个行政村治理(管控)。打好固废治理战,启动实施“无废城市”建设7大项目,创新推出“智能油桶+管理平台”,实现废油全流程智能监管。打好生态安全战,完成生态红线个疑似问题图斑实地核查,持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排查企业1785家次,整改隐患190个。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改革创新,用“机制+智慧”破解环保难题。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制定生态环境系统“小切口”改革措施23项。创新打造“两个中心、一个联动”执法监督管理模式,成立“案管中心”,打造全省领先的行政处罚案件全程跟踪管理模式;成立“数智执法中心”,创新“空天地一体化”监管;建立“监执联动”机制,实施监测队伍下沉到基层与执法队伍联动,处理问题线索发现和监测采样用时过长问题。
我市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今年3月,我市作为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对3类行业取消环评审批,相关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60天,降低企业成本超百万元,目前已有10个项目轻装上阵。全市387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环评审批100%畅通。我市还谋划了142个生态项目,计划总投资245亿元,为高水平发展增添绿色动能。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晓红 雾凇融媒网编辑 齐源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和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雾凇融媒网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体中心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著作权益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